“未来,大数据将成为一切信息化战略的出口,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物联网、智能硬件,数据都将是价值最大的领域,制定数据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也显得至关重要。”
当下正是数据爆发增长的时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大数据所蕴含的重要战略意义,纷纷开始在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推进大数据上已形成了从发展战略、法律框架到行动计划的完整布局。
白皮书系统地阐述了当前我国的大数据交易现状,对从全球到国家、从国家到产业的大数据交易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白皮书认为,虽然我国在大数据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政府在数据方面的相关法规极不完善,但近年来国内大数据交易平台不断出现,包括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因运而生,可见民间在推动大数据交易的规范化方面开始做出尝试和探索。
据了解,我国潜在的大数据资源非常丰富,从金融、政务、社保、房地产、医疗、交通、电信、物流、征信体系等部门,到电力、石化、气象、教育、制造等传统行业,再到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网站等,覆盖广泛。白皮书预计:到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228.81亿元;在政府允许的数据隐私保护条例下,未来大数据会作为一种资产存在,并在国内诞生一个万亿级别的交易市场。
在政府大数据交易方面,我国现下对属于国家资源的政府大数据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从整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呈现出规模小、增速快的特点,政府大数据的交易也相对集中于地方政府对几个领域的大数据的购买。白皮书指出:“除了国家推动,从市场化的政府大数据交易层面上看,政府数据比商业数据更具有价值,但是政府参与大数据交易却面临着法律屏障”—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明确数据开放的相关事宜。
由于数据权属的问题,政府数据是不能用来交易的。目前的通行做法是,数据公司跟地方政府合作,对政府提供的免费数据“原料”进行加工,以便更好地向需求方提供数据。
对于这种法律屏障,之前曾有从业人士表示,“特别希望国家能够出台隐私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有开放意愿的数据持有方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决策依据”。
当前,国内多家大数据产业联盟已经开始运作与各个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为此,白皮书建议:在交易平台建立之后,需要尽快将政府体系的数据分级、分度地开放开发出来,这样,政府需要购买商业数据,或企业买卖公开的政府数据,都可以实现。白皮书预计,到2020年,我国政府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574.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