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前,陶渊明向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述了诗人对休闲生活的追求。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风靡网络的当下,休闲不仅成为一种文化,更成为旅游消费的新时尚。
后工业化时代兴起的休闲产业,指的是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因此更像是一个体系。大众休闲时代是否到来?国内休闲产业存在哪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当地休闲产业的更好发展?带着问题,记者在2015世界休闲高峰论坛进行了采访。
聚焦休闲产业现状
9月12日至13日,作为第二届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的重要板块,2015世界休闲高峰论坛在山东省青岛市下属的莱西市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休闲运动、田园生活”为主题。来自世界休闲组织、国内外高校、旅游业界的专家学者和相关负责人齐聚莱西,共商中国休闲产业的发展大计。
山东省政协常委于冲认为,休闲应该包含两大内容:一是闲暇时间,即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二是对应方式,即怎么“闲”,就是在闲暇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休闲内容和休闲领域十分宽泛,可以说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收入群体。
青岛市副市长刘明君认为,美国、英国、德国、冰岛、意大利等欧美国家拥有许多国际公认的休闲城市,这些城市大多拥有现代文化休闲设施、国际化的休闲环境、标准化的休闲服务。他表示,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人们的休闲需求会向纵深发展。201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480美元,特别是青岛,去年人均GDP已超过1.5万美元。
早在上世纪初,青岛就是世界知名的远东休闲旅游城市,当时有20多个国家的众多疗养休闲度假地落户青岛。“青岛还有享誉国内外的青岛啤酒,各种咖啡吧、书屋老街等休闲元素随处可见,近年来又成功举办了奥帆赛,每年都会举办啤酒节、帆船节、海洋节、时装周、音乐节,可以说,青岛有发展休闲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刘明君说。
从休假制度设计来看,20多年中,国内法定假日经过3次调整,已形成40多个双休日加两个黄金周,再加3个小长假的总体格局,全年约有115个假日,为休闲旅游提供了市场发展基础。此外,今年8月国务院第62号文中又提出探索实施2.5天休假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时间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和周末度假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举措为旅游休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阶段部分地区和城市已达到全民休闲时代的水平。刘明君认为,这些地区和城市的休闲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大众化;二是家庭化;三是更加倾向于知识需求和体验需求。
要做精做细 不要做大做强
随着休闲需求的迅速发展,供需矛盾正在日益凸显,休闲旅游产品供不应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保障措施未能到位、潜在休闲需求难以转化成现实的旅游消费。如何顺势而为地引领休闲消费,是摆在国内休闲产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认为,传统旅游大多是工业化的模式,而休闲度假发展是后工业化的模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休闲产业应当从后工业化视角来挖掘前工业化资源。按照目前的节假日制度,我国的休闲产业正呈现出膨胀甚至爆炸性的增长,其中泡沫当然有,但更大的问题是供求不平衡。
他表示,休闲产业包罗万象,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只要是和休闲行为、休闲消费有关的产业都会有休闲产业,因此,休闲产业严格来说是一个体系,或者说是一个领域,可划分为休闲基础产业、休闲延伸产业、休闲支撑产业,需要进行梳理和整合。“结构性问题是休闲产业或领域最大的问题。”
“首先,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存在。国内休闲度假产品不足,海外度假盛行,东南亚地区已成为国人的主要度假地。而国内真正能用来度假的海滨不超过10处,这就意味着在全世界是主体度假模式的滨海休闲度假,在国内供应不足。除了滨海度假,山地度假刚开始发展,乡村度假普遍化,城市度假正在探索,温泉、文化休闲等逐步跟进,但国内休闲度假仍供不应求。”魏小安说。
其次,在魏小安看来,国内城市休闲空间严重不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缺乏休闲概念,大楼占据了休闲空间,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调整,也成为国内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内因之一。“提到发展休闲产业,基本的思路是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实施,但这个路径忽视了市场的自发力量。休闲产业并不是要做大做强,大不等于强,休闲的追求是做精做细。”此外,交通堵塞、排浪式消费也影响了休闲产业的发展,同时让休闲产品供求不平衡进一步加重。
“由于台湾近1/10的人口选择家庭式常态露营,每个月至少有一个周末全家出来露营,使得台湾目前虽然拥有1300多个露营营地,但其中90%是小型营地,而且以休闲农业为主。这正是发挥了市场的自发力量,休闲农业从业者利用闲置空间作为露营区,而露营地投入比客栈投入少,这样既减少了投入,又增加了产出。”台湾中华露营协会活动训练委员会主任石盛良说。
无创意 不休闲
面对国内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刘明君认为,作为政府部门要认清形势和肩负的责任。“一是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休闲游有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有钱,二要有时间。国务院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二是要开发休闲旅游产品,休闲不仅包括旅游,还包括看电影、阅读、购物、度假、体育、运动等,要围绕上述内容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满足当地休闲需求,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推进旅游度假区和旅游度假酒店集群的建设。”
魏小安也认为,所谓“休闲 ”,就是要大力倡导休闲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和共同发展,需要政府从治理理念、假日制度、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优化。
“欧洲人的休闲生活多姿多彩,假日多是重要原因,每年除双休日外还有带薪休假,加上法定节假日总共超过150天。海滩是欧洲人假日生活的首选,不论是春夏秋冬,只要有太阳都要驾车去海边享受阳光。自行车也是欧洲人的挚爱,健身、出游、交通都喜爱。欧洲人的夜生活通常在剧院、酒吧、咖啡厅度过,形成了浓厚的音乐文化、戏剧文化、酒文化和咖啡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优化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刘明君说。
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灵光则认为,标准化有助于促进产业休闲化和休闲化社会的形成。“目前中国已立项和发布了23项休闲国家标准,包括基础类标准、公共服务与管理标准、休闲空间质量标准、休闲服务产品标准。这些标准使休闲产业化的建设有标可依,使休闲资源的配置有章可循,使休闲服务的质量水平有据可考,对于尚在起步发展的休闲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休闲产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好玩、玩好',把一系列的’玩‘做起来。休闲发展无约束,创意为王。契合人性,才有文化性,自然就有商业性。这就要求我们下一步的休闲发展要把创意元素提到更高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无创意不休闲,无创意不做休闲。”魏小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