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名为云造科技的创业型企业陷入抄袭纠纷,其创始人为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90后”创业者邱懿武,这家企业声称的一款“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电动自行车,因涉嫌抄袭,被一位远在欧洲的70多岁设计师找上门维权。而此前据媒体报道,这家企业已经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由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领投,富士康、高通、真格基金等跟投。不仅如此,这个“90后”团队还受到郭台铭、熊晓鸽、徐小平等多位大佬的青睐,被视为“国内最耀眼的创业公司之一”。
来自爱沙尼亚的独立设计师Matti认为自己花费7年时间研发设计的一款智能电动自行车被云造科技抄袭,这位70多岁的老人在微博中发问:“云造科技凭借我的原创设计,获得了一些奖项,通过了专利申请,最后还有人投资他进行生产。这让我感到惊讶和气愤。难道大赛的评审机构从不对作品原创性做进一步调查吗?难道投资人对产品的自主创新如此忽视吗?”
对此,邱懿武回应称没有抄袭,只是查阅了一些书籍和网上资料,参考了Matti的设计。到目前为止,这次抄袭纠纷到底真相如何还没有完全水落石出。但在备受关注的“90后”创业群体中,类似这样的抄袭纷争并不是第一回,锐波创始人孙宇晨被挖出文章抄袭事件,一时间引发了众多网友与读者对其学术精神和道德的质疑;声称要“颠覆整个视频和广告业”的云视链公司存在多处疑点,如技术伪创新、宣传片盗用、高管资料伪造等。
这类事件层出不穷映照出了目前创投圈存在的投机风气,年轻创业者们都希望站在风口上,这让创业变得有点像一场选秀,如何吸引投资者和媒体的眼球变成首要考量,而创新和创意真正需要的时间和耐心,以及对知识产权发自内心的尊重都似乎可有可无。
这种对知识产权的漠视,甚至有人还利用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上的漏洞钻空子,既是因为一些创业者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背后也有行业深层次的原因,在中国工业设计界,抄袭已经是多年来的顽疾,工业设计长期不受重视,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认为花费不菲成本进行研发和设计是浪费,且成败未知,风险很高,不如直接“拿过”市场上已经成功的设计用更方便和省钱。所以,山寨产品长期充斥在义乌、宁波、佛山、深圳等产品制造集中地,市场上畅销什么就抄袭什么。而现在这种山寨恶习正在“传染”到新一代的创业者身上,如果年轻一代创业者对此也习以为常,甚至颇为得意,最终大众创新也就会沦为一场泡沫。
而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很多人也抱持着一种“赚一笔就退出”的投机心态。随着“互联网+”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很多业外资本、社会游资纷纷进入这些看起来钱途光明的领域,这些投资人没有业内老牌投资机构多年来积累的行业经验和深耕耐心,大多想的是如何炒作创业明星,然后找到下一个接盘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投资机构放松了尽职调查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投机做法将创业投资变成了一场博傻游戏,投资人并不真正关心创业者能否走得长远、稳当,如何可持续地成长下去,他们关心的是将估值炒高,赶紧退出大赚一笔即可,这种投资对真正想做事的创业者不仅帮助不大,可能还会是一场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