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学逗唱 让曲艺在深扎根
从无到有,从一个人奋斗到如今13个人的团队,宝安实验曲艺团坚持行走在曲艺表演的道路上。“最初,深圳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曲艺,你说要表演相声,他们会说,那行,给我也相一相,他们以为相声是相面的。”提起这段往事,宝安实验曲艺团团长王立海唏嘘不已,他说他没想到自己能走到今天。当初组建曲艺团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如今,他们的目标却是宣传、推广曲艺。
44岁来深闯荡
王立海是1999年带着几百块钱来深圳闯荡的。“我来的时候已经44岁了,如今,我在深圳生活了14年。我觉得深圳是年轻人的天下,很新鲜,应该会有发展。”王立海回首刚来深圳的光景,觉得一路的发展不可思议。“我当时有五百块钱,用一部分钱租了个房子,花了两百多块钱买了服装,又花三十多块钱买了一副快板。”他写了一个快板剧本,然后拎着快板走街串巷,看到哪里有歌舞表演活动,他就主动上去问要不要表演一个快板节目让大伙瞧瞧。
后来王立海给东门街道编了一个小品节目,并参加了“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效果非常好,许多人因为这个小品认识了王立海。人有了名气,自然就不愁生活。以后,政府部门、企业找王立海表演的就多了起来。而除了表演,王立海依旧没有放弃创作,写了大量的原创作品。有人建议王立海,干脆组建个曲艺团算了。
组建曲艺团,让深圳市民了解曲艺
2006年,一个仅有六七人的曲艺团队组建起来了,演员都是北方人,都熟悉曲艺表演,有些演员有表演的基础,有些则纯粹是因为对曲艺感兴趣才加入的。王立海说曲艺是个大概念,除了正儿八经的歌舞表演外,一些地方的民俗小曲、快板、杂耍都可以归到曲艺的范畴里面来。曲艺团的表演,一直都是“说学逗唱”,以相声、小品、快板、双簧、二人转及魔术等节目为主。曲艺团的目标是让深圳的市民能了解曲艺,能接受和喜欢他们的表演。
组建曲艺团后,王立海本打算到各社区、街道去免费表演,初步定下的目标是演十场积攒人气。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只演了三场,他们的名气就渐渐传开了,政府、企业开始频繁找他们参与演出。
2009年,王立海带着他的团队来到宝安,注册成立了宝安实验曲艺团,这是广东省唯一一家民营曲艺团。从2006年到2013年,宝安实验曲艺团越来越受人关注,所表演的节目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如今,演员的人数上升到了13名,数量变化不大,但演员的年龄却越来越小。王立海介绍,演员们基本上都是北方人,最小的17岁,最大的31岁。有好几个演员还是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具备扎实的表演基础。
节目“接地气”屡获殊荣
有演员,也得有好的作品。王立海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豪,是从内心发出来的。他说,目前,曲艺团的绝大多数剧本都是他创作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从生活里找。王立海说,他虽然已不年轻,但他的思想并不保守,他在深圳多年,了解深圳。从最初立足于宣传深圳、宣传发展,到如今,更多地在劳务工人群中去寻找素材,让劳务工们看到节目,既能欢乐,也能产生共鸣。正因为“接地气”,所以多年来,王立海带领着团队拿了不少奖项。在他的办公室里,奖杯、证书到处都是,有中国曲艺牡丹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全国群星奖等。
2012年,他创作的《打虎之后》和四人快板《好人故事》入选全国群星奖。对于拿奖,王立海是这样说的:“我对拿奖一点准备也没有。有准备的是平时的创作写作和排练,这是一定要的。只有平时准备好,才有机会拿奖,要是专门为了拿奖去排练、表演,却未必能拿到奖。”
由于表演次数多,蛇年春节演员们都没有放假。过完年后,他才给演员们放了假,让他们回老家与家人团聚。演员们走了,曲艺团的办公室看上去有点冷清。王立海说,今年他寻思着再招两个表演杂技的人才,但这样专业的人才很难找,即便是招到了,团里又多了两个人的负担,有点吃不消。“演员们在我这儿,我管吃、管住、管工资,我想尽办法提高演员的待遇和福利,就希望能留住这些人才。”王立海说,虽然现在曲艺团名声在外,每年都有许多巡演的机会,但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说,别人对曲艺团关注越多,就越有要求,他怕自己的作品无法满足广大市民的要求,也怕留不住表演的这些人。在深圳工作,总得有个念想,不光是为了钱,演员们在深圳如何找到归属感、实现个人价值,这些都是他所担心的问题。他说,团里的演员都是他的徒弟,他自己作为师傅,在教授徒弟曲艺本领的同时,也要操心他们的前途和出路问题。
宝安实验曲艺团团长王立海
宝安实验曲艺团近年来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奖